第73章(2 / 2)

娇儿缓缓拜服:“定为老爷分忧。”

“好好好!”赵守成揽住娇儿,“不愧是我的女儿!娇儿,你去了高邮,徐徐图之。”

娇儿点头:“可如今通州被围,我如何出去?”

赵守成也愣住了。

如今通州就是牢笼。

哪怕他的女儿是凤凰,在笼子里又能怎么施展?

通州原本就够乱了,士兵们没有粮食,大户们大门紧闭,百姓人人自危。

在饿了接近一个月以后,士兵们终于暴动了,他们杀了自己的上峰,冲出军营,冲到大户门口,原先吕荟还在的时候,士兵们好歹只是要粮,如今没了吕荟,士兵们开始抢粮了。

赵家也被抢了。

赵守成假借吕荟之口发布了政令,可惜在目前通州的混乱环境下,新的政令根本无法实施。

大户们自顾不暇,赵守成也终于给自己找到事做了。

他开始利用那些士兵给别的大户施压。

大户们七零八落,交出自己的家业以求活命。

赵家吞并了别的大户。

吕荟的死讯到底没瞒住太久。

通州的官员发现之后,也知道后面是赵守成在作祟,他们和赵守成勾心斗角,通州乌烟瘴气,林渊几乎不费吹灰之力就得到了通州。

——通州的百姓自己开了城门。

他们受不了这样的日子了,如果是在和平时期,通州百姓根本没这个胆子。

可如今四地都有反声。

人们的心态也很好理解。

如果这事没人干,他们就不敢,可有人干了,还有人成功了,他们就敢了。

李从戎进入通州的时候,发现通州比之前的吴江好上一些。

至少还没在路上看到争抢尸体的惨状。

但好得也有限,百姓们骨瘦如柴,士兵们连统一的兵服也没有,一个个如同野人,刀是锈的,别说杀人,这刀划破皮肤都难。

最惨的是赵家。

赵家府宅里全是尸体,赵守成横尸街头,他就像是养蛊一般,最终被反噬了。

赵家上下,没有一个活口。

至于是谁动的手?

通州没有一人承认。

于是李从戎就理所当然的接受了赵家的家财。

这倒是免去了不少麻烦,毕竟赵家已经把通州的大户人家全搜刮了一遍,就算有剩余,那也不多。

李从戎也就不用再去跟那些大户人家打口头官司。

不过李从戎也在赵家发现了唯一一个活口。

她躲在马厩里,藏在马草下,被找到的时候全身都是马粪。

收拾干净以后才被人认出,她就是吕荟生前的爱妾。

被抓的通州官员这才知道,原来吕荟的死是由赵家一手操控。

娇儿把自己知道的都说了。

但她也不知道半夜冲进来杀了赵家阖家上下百余口的是谁。

“先听见有人说走水了。”娇儿有些恍惚,“下人们都乱了,我看到外面有人影,就从窗子跳出去,逃到了马厩。”

李从戎发现从她嘴里撬不出别的东西,便把她关在屋子里,叫人看着她。

结果一个没看出,娇儿半夜咬舌自尽了。

她存在的所有意义都是为了赵家。

如今赵家除了她一个活口也没有,她失去了活着的意义,选择了死亡。

“赵家……造孽啊。”李从戎都不禁感慨道。

把女儿当成优伶送给吕荟,那时候通州可不像这几年一样风雨飘摇。

把女儿养成这样,赵守成可谓是难得一见的狠心人。

通州从此以后,成了林渊的治下。

因为赵守成的缘故,通州的残余势力都被打击的毫无反手之力。

费尽心思,最终给林渊做了嫁衣。

第83章083

春去秋来,落叶纷纷,树梢硕果累累,金秋名副其实。

农人们秋收,果农们采摘,农忙时学堂的学生都放了假,要回家帮忙收获,在学堂里捂白的肤色,又迅速变回了小麦色,汗水洒到田地间,地里的收成就是一个家未来一年生活的依仗。

林渊的桌案上摆着削好皮的梨,当地的梨有青色的皮,个头大约只有少年人的拳头大小,入口果肉也有些糙,但是汁水丰富,因为日照足够,所以难得的甜。

以前几乎没人种水果,这玩意跟庄稼不同,填不饱肚子,只有有钱人家买,贫苦人家买不起,所以果农们最多少少的种一点,更多的精力还是放在庄稼上。

去年林渊推广的合作种植收到了成效,水果上市,百姓们倒都愿意买点回家尝鲜。

人们的购买力变强了,经济市场才能越来越强。

显著的变化就是房价涨了。

尤其是高邮的房价。

原先几十两银子就能买到三进出的屋子,如今上百两了,都是有价无市。

愿意出钱的人多,但卖房的人少。

要是建在城外,价钱自然就会低许多,可城外的屋子除了流民以外,根本没人愿意买。

林渊还记得上一辈子,跟着老总出席会议的时候,听见过一个高层人士对着房价侃侃而谈。

房价是基础,是社会经济的基石和堡垒,也是最后的屏障。

一旦房价崩盘,那就代表经济损失到了无可挽回的地步,就如同上世纪R本的经济泡沫。

所以无论房价多高,多离谱,只要还在可控范围内,哪怕经济出了问题,房价也绝不能降。

真到降了的那一天,经济也就崩盘了。

高邮房价的上涨是个好消息。

坏消息是许多老百姓买不起房了。

他们大多是流民出身,在高邮没有自己的房子,好不容易存了点钱,却只能面对高额的房价望而生畏。

林渊找到周福,跟他详谈了这件事。

“贷款”是个新概念,但也不算全新,只是老百姓们不知道。

对商人来说,如果临时周转不清,便写下契书,约定多久偿还多少,先提走货物。

所以林渊一提,周福就明白了。

周福有些忧虑:“怕是百姓们不肯。”

对很多百姓来说,背债是大事,他们宁愿节省度日存钱,也不愿意背债。

林渊:“这就要看周会长的了。”

周福头大如斗,拱手道:“大人所托,必不推辞。”


举报本章错误( 无需登录 )